close


生命不能等待,愛要即時

用生命捍衛大地,企圖要用一己小我的「自覺」,想要去捍衛大地之母的愛。

三則讓心悸動的有機耕耘的生命故事

恆誠有機茶園。

日月老茶廠-莊惠宜師姐。

租地捍衛森林的阿寶。

 

20071124,水心參與了一場有機農場的知性之旅,意外地碰觸到比預期中更為憾動的情感,一整天下來,真的心緒澎湃洶湧,眼框濕了乾,乾了又濕,覺察到「用生命感動生命」的激動與鼓勵。

在往「日月老茶廠」的路途中,觀看了一場有機茶園-張恆誠夫婦敘述有機耕作的心路歷程座談會,教人又笑又淚;恆誠先生原本是學理工出身,妻子家族是草藥世家,結褵後妻子原本期待先生能夠改行學中醫,以承傳家業,但在學習的路中,在一場雷久南博士的演講理念中,察覺了有機耕作更是當務之急,醫生的職責為救世人的病苦,所謂「上醫醫未病」,人們要健康,先要讓大地回復生機才是根本之道,當下便立志要改作「有機茶園」,妻子也順同夫意一起打拼。

有機農作根本就是辛苦,是一場向老天爺作大籤,向世人宣誓一場不可能的任務的決心,等待土地活過來的漫漫耕耘,病虫害的考驗,別人用一次除草劑可以解決的雜草,他們要用天未亮、日昏去,日以繼夜,一日復一日親手整理,耐力去實證;好不容易捱到可以收成了,以為一切自有代價,但面對的卻是請不到工人、茶葉枝芽生長不全的窘境,老天爺是怎樣地「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,行拂亂其所為,所以動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......」,家族的不解,長輩的擔憂喝止,里鄰、同業的嘲弄笑話,除了艱辛之外也耗盡了家產,剩下恆誠先生還癡守著夢,收成無望的失落,妻子早已失去了承擔的勇氣,甚至夫妻倆協議好了離婚承諾。而「幸運地」遇上921大地震的轉機,921讓台灣的土地柔腸寸斷,四處傷災,而恆誠有機茶葉竟有了出路,但當看到外面傷殘哀嚎的山林,再回首面對自己踏實的土地,太太終於知道了有機耕作的意義及對大地的重要性,明白了先生的堅持,在加上慈心有機的關懷與協助,致使愛的力量得以蔓延,張恆誠先生亦獲得十大傑出農民的榮耀,但先生喜悅的不是榮耀的掌聲,而是歡喜著要藉此勳章的光環,得以再一次大聲的把有機耕作的理念,對同業、對世人的再一次的宣揚與呼籲。

座談會上,妻子一路談來雖笑若自侃,結語卻是對夫婿的感恩與欽佩,驕傲自在的神態教人動容;這一場「守夢」的生命饗宴,令人毛恐肅起、心緒澎湃不已。

 

日月老茶廠,莊惠宜為一念願起,由門外漢投入有機耕種,默默在人生旅程「撞鐘」中體驗生命的真義,義無反顧承傳了  日常老法師有機護生的志業道場。

又是一場熱淚不能自抑的感動。

初入學佛的惠宜師姐,在鳳山寺喝了第一口酥油茶,撫慰了久遠以來對藏傳佛教的神秘敬意,想望著如果能用夫婿茶園園的茶葉作供養,作酥油茶如何?如果要作供養,若能用不殺淨業,有機耕作的茶,是不是更有敬意?

從荒蕪、實驗中學起,才蓋好的房舍,颱風即來試驗,沒了屋頂,淹死了種苗...一切從新再來。堅守「有機三不」-不施化肥、不灑除草劑、不用農藥。拿筆桿換拿鋤頭的姿態演練學習,原本用心靈尋夢的一群人,現在必須認真地穿起農衣,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,身體力行,真正的去「做夢」,而必然,所有「有機人」必需經歷過的一門「身心交瘁的功課」他們也必需一一禮敬過,才算通過有機生命的洗禮;然現實與理想的衝擊拉距戰,依然在生命的關卡中起伏試探著。

莊師姐深知屬於自己的生命歷練形式,自己是來撞鐘的,從小還不到學習知道人生之義的稚嫩年紀,就經歷了人生的繁華與落泊,孤自面對生命的驚恐與不安,生離死別的傷痛,一關一關,在生命在撞鐘中學習醒來,依仗著學習佛法作資糧和  師父慈悲引領的模範做行走的依靠,上蒼賜予的特別境界「禮物」-「苦境」也轉化作「覺醒」的恩典,不斷地提醒自己,在境界中提問自己,能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,去做對的事情,貢獻出自己的心力,透過身口意,任何形式的奉獻和傳達好的意念。

考驗自己的身心,惠宜師姐以義工身分擔當起「日月老茶廠」先鋒使命,不僅堅守著自己的有機理想,也負起陪伴地方有心農作的農民一起打拼的願力,堅守著不以盈利為目的的有機耕作,在有機耕作難以維生的當下,仍堅持要用百分之五十的盈收用來供養佛法和做公益。

日月老茶廠因為惠宜師姐堅毅理念下掌舵,而有了她特有人文特質,美麗境界在園區工作人員的臉上禪悅的神情展露,好似人間淨土。

 

是什麼原因撩起了這麼深的感動和省思?

第一次聽聞「有機」是在年少猶詩的歲月,看一部日劇,描述一位年輕女子,為了耕作有機稻米,為了想去做一件對的事情,被全村敵對的震撼。當時以為那只是劇中戲,只是深為感佩女子的勇氣,當然也歡喜著劇中人一起經過義氣填膺,當仁不讓,歷經艱辛、被誤解、排擠、挫敗到被認同,最後被讚揚的心路歷程。

「女農討山誌」的阿寶,也是為一念起的覺醒,為做一件對的事情。

畫一手好畫,外似柔弱的中文系女子,竟投身山林做起農夫,自己蓋竹屋、拉水電,務農作山完全從零學起,租山務農只為了捍衛山林,盡自己一點心力能回復森林多少生態就努力多少,幾近愚公移山的精神,義無反顧。種果樹,除了一小部分用來維生,也回饋山林中的生物;租一大片的地,只耕作一小塊,其實是有心機地想保衛森林的原始生態,希望讓原有的生命可以依存復生;耕作、寫書,若有多一點世俗的盈利想望,只為能不能再租更多的地,再多盡一份心力。

這些大菩薩啊!活生生的用自己的生命在演述故事,不怕力量小,只是自覺匹夫有責,用身體力行。

生命終將感動生命,故事溫暖的力量,必會在我們生命的旅途中展延,讓我們借用莊師姐的自問:「能不能在有生之年,盡一點宇宙游子的心力,回饋大地之母的愛,能不能為後代子民,做出對的事可以流傳,盡形壽身口意,任何形式的盡力」。

珍愛地球,在飲食方面,珍‧古德博士提醒我們「每一天我們有三次作選擇的機會」,行住坐臥間,我們有無數的意念、作為可以選擇;我們期待什麼樣的生命形式?什麼樣的生活品質?我們可以做些什麼?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水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